教師通過增強現實屏幕為學生授課。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人工智能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師能否駕馭智能技術革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的創新型人才??v觀全球,多個國家近年來紛紛將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作為教育戰略的核心議題,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培育路徑。
1 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內涵和價值
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是指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涵蓋知識、技能、思維、應用和社會責任等多個維度,旨在幫助教師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人工智能。
教師人工智能素養遠超越單純的技術操作能力,它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概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將其界定為“教育者有效理解、使用、評價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以支持教學與學習的能力”,具體包括人工智能意識與態度、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人工智能思維、人工智能賦能應用、人工智能倫理和社會責任。2024年6月,數字承諾組織在其發布的報告《人工智能素養:理解、評估和使用新興技術的框架》中認為,人工智能素養包括批判性地理解、評估、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和工具以及以安全、合乎道德的方式參與日益數字化的世界的知識和技能。
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具有多重戰略性價值。對國家而言,教師人工智能素養關乎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教育體系的關鍵支柱。在教學層面,人工智能能夠助力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提供實時反饋、自動化管理任務,使教師從煩瑣重復的日常教學工作中解放,聚焦于更高價值的教學創新和情感互動。歐盟發起的“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年)”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培訓作為優先事項,支持成員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教學資源,并通過“教師自拍”等工具幫助教師評估自身數字能力。在學生層面,具備人工智能素養的教師更能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數字素養、批判性思維和負責任使用技術的態度,從而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提供契機。
2 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多元模式
近年來,世界各國正積極探索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提升路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注重政策引導和標準制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教師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力框架》和《K-12人工智能課程圖譜:政府認可的人工智能課程》,明確教師需掌握人工智能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及參與知識創造的能力,推動各國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師資標準。經合組織通過“未來的教育與技能2030”項目,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演變,并在2025年6月發布了《經合組織人工智能能力指標介紹》報告。圍繞提出的九大核心能力指標,經合組織建議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需適應人工智能變革,重點培養“人工智能素養”。德國通過政府資助數字化基礎設施,通過開發“自適應智能系統”等教育人工智能模型,將人工智能納入職前與在職教師培訓體系,綜合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韓國制定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具體指標,涵蓋基礎能力、應用能力和專業參與能力,通過實踐手冊和培訓支持教師提升人工智能素養。
構建課程和培訓體系。在基礎教育層面,芬蘭的國家課程要求學校教授編程、數字技能和批判性媒體素養,并越來越多地融入人工智能概念。教師既要教授學生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技術倫理反思。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將人工智能基礎課程納入在教師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階段,培養教師編程和數據分析能力。同時,通過研討會、講座、在線課程等形式,幫助教師更新人工智能知識。2023年3月,韓國教育部通過基于人工智能的課件集成、開發電子教材、實時數據收集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技能。愛沙尼亞通過“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開發,積極為學校和教師開發關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教學資源和課程指南。此外,還通過國家項目Proge Tiger推動數字技術如編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進入學校課程,并為相關教師提供課程培訓。
提供資源和平臺支持。關于開放教育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建“共享開放式教育資源”數據庫,提供課程評估、教學方法等資源,供教師自主學習。芬蘭開發并推出面向教育者的“人工智能要素”免費在線課程,旨在幫助教師理解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及其對教育的影響。加拿大通過“加拿大代碼”計劃資助非營利組織培訓教師并指導青少年掌握編程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能。教育工作者可免費獲得各類數字技能培訓。英國教育捐贈基金會研究并發布關于如何有效使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教育技術指南,為教師的實踐提供基于實證經驗的指導。在企業合作方面,微軟、谷歌等互聯網企業與教育部門合作開發培訓課程,如“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等,幫助教師掌握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技能。
強化倫理和安全教育。關于倫理意識培養,不少國家強調教師需關注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引導學生負責任地使用技術。歐盟在法國、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和斯洛文尼亞等國家發起面向教師的人工智能培訓項目,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倫理、課堂應用和批判性反思。2023年10月,澳大利亞教育部發布《澳大利亞學校生成式人工智能框架》,致力于指導教師以負責任且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學生、學校和社會受益。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教育部門制定相關框架,指導教師如何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并與學生討論人工智能的偏見、公平性和透明度等問題。
3 國外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行動趨勢
綜上觀之,國外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探索行動呈現五大趨勢。
一是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并重。多個國家的教育部門等領銜制定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相關的行動計劃、標準、指南和應用場景等文件,基層創新提供不同區域、學校教師使用人工智能的鮮活案例,驅動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同時,政府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行動,由政府主導,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非營利組織合作開發教師人工智能資源和平臺。
二是系統性支持取代一次性培訓。多個國家不僅僅為教師提供一次性培訓,更將人工智能素養培養和提升貫穿教師職前培養、資格認證、在職培訓和持續專業發展全周期,并借助平臺資源和社區支持,配套提供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的課程資源、教學輔導和學習社群。
三是從技術工具使用轉變為教學法重塑。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不斷更新迭代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指標,堅持“教學法優先”,而非“技術優先”,不僅關注教師如何使用某個人工智能軟件,更關注教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個性化教學、變革評估方式、優化教學設計等,使教育教學從“教師中心”回歸“學生中心”,讓教師專注于創造性育人。
四是技術倫理素養成為核心素養。歐盟國家已經意識到培養教師自身技術倫理價值觀的重要性,強調教師需關注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引導學生負責任地使用技術。而且,教師引導學生批判性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已經變得與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同等重要。此外,國外還注重建立倫理安全監管制度,規范教師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行為,確保技術應用符合道德和法律標準。
五是全球合作與本地實踐相結合。國際組織在制定全球標準、促進跨國交流、提供資源與平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歐盟等全球框架下,各國正根據自身文化、教育體系和發展需求,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的本地化實踐創新,如愛沙尼亞推進全系統數字化轉型,新加坡建立統籌規劃和高效執行機制,芬蘭實施以人為本、信任導向的模式等。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祝剛系該部副教授。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 [2025ECNU-WLJC005]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4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