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淼 通訊員 張可 王建僑)做早餐、接送外孫上下學、采購食品……這是青島市隱珠山社區居民辛九竹一天的行程表。3年前,辛九竹的小外孫出生,自此她便會每年來青島幾個月,幫著一起照顧孩子。“說實話,大城市的生活不太適應,但我想盡自己能力幫閨女他們分擔一下。”辛九竹說。
這些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背井離鄉,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常陷入“異鄉難融”的窘迫,被稱為“老漂族”。自2022年開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漂有所依”志愿服務隊的學生們便聚焦這一群體,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和需求,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融入社區環境。前不久,服務隊走進4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開展防詐騙普及、普通話提升、藝術療養等活動,走訪20余個家庭,幫助他們在新環境里慢慢扎根、融入。
在青島市隱珠山社區的反詐宣講會上,該校法學專業學生賀小凡聲情并茂地為老人們講述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詐騙”的套路。坐在第一排的王秀蘭幾乎每周都會來參加宣講會,她說:“我上周接到一個電話,說我涉嫌洗錢。多虧了這群孩子的反詐宣傳活動,我及時將相關情況報給了警察,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除了被詐騙的風險,語言不通和智能鴻溝也是擺在部分“老漂族”面前的一道難關。來自河南的韓西文今年剛剛來到孩子生活的城市,他說,最怕去醫院時聽不懂導診的話語。
“他們缺少的并不僅僅是安全知識,更多的是被這座城市接納的感覺。”志愿者劉佳怡在街頭訪談結束后有感而發。為此,在后續開展的活動當中,志愿者們專門編寫了“生活常用小知識”“方言—普通話對照表”等,配上拼音和方言的諧音,打印成巴掌大小的卡片,方便老人隨時查看。
3年來,從最初單一的普法宣講到如今形成“防詐普及+普通話提升+文化陪伴”立體服務模式,從3名創始隊員的摸索到20余名跨專業隊員的接力,志愿服務隊的足跡從山東延伸至河北、新疆、內蒙古、河南,累計服務超1000人次“老漂族”。
“我們認為最動人的不是服務了多少人,而是看著老人從‘不敢問’到‘主動聊’,從‘異鄉客’到‘社區人’。”指導教師楊倩說,“我們做的,就是用青年的溫度焐熱他們的心。未來我們想把‘方言—普通話對照表’做成有聲版,讓更多省份的老人能感知有‘家鄉味’的幫助,讓每個背井離鄉的身影,都能在城市里找到穩穩的依靠。”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8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