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國漆文化研究者、漆器制作者、北京大學校友謝健作為北京大學公選課《對話全球創新大師》第13場的主講嘉賓,為學生們帶來了題為《超越“傳承”:中國漆產業的新文化精神》的報告。
據介紹,謝健老師于199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自2005年開始專注于中國漆文化研究和漆器制作,并創建了桼海中國漆藝工作室。
此次在線課程中,謝健老師結合自己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深入解讀了中國漆產業的發展與變遷以及漆藝傳統精神文化的重塑等話題。
謝健表示,自己對中國漆的追求和探索既是一種興趣,也是一種責任,將它作為一個文化現象來研究、整理。他認為,正是北大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激勵他不斷研究探索中國漆文化;同時他希望以平和心態去面對、理解和促進國際漆文化交流。
謝健從中國漆的概念和內涵、悠久歷史和傳統優勢、中國漆的應用文化整理、中國漆產業的創新等方面展開講解,加深學生們對中國漆的產業源流和新的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
謝健老師授課
中國漆的概念
謝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文章,引出了中國漆的概念——使用產于中國大陸的天然漆材料,而不是化學合成漆;在傳統家具中應用廣泛,采用手工涂刷工藝,卻能很好地體現木色。
“中國漆的概念有上百年的歷史,在世界上也很有影響力。中國漆歷史悠久且是世界藝術史上美麗神秘的色彩(造型顏料),其神秘體現在:漆變暗(漆膜氧化)形成的顏色和不透明性帶來的神秘感(如青、玄黑、烏黑等),以及色譜的廣度,可調出無限制的色譜度。”謝健講道。
中國漆的應用文化整理
謝健談到,中國漆的應用非常廣泛,對于如何推廣中國漆的應用,謝健主張以實用型、簡約型為主要發展方向,使用時與人的接觸和貼合度、親切感要好,反對把漆工藝過于繁雜、繁復化,因為極端耗工費時實際上也背離傳統。
謝健老師中國漆作品《敦煌·初山水》
關于中國漆的應用文化整理,謝健提出三點見解:
首先,漆器是漆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具象表現。但現在“藝用”甚至超越了“器用”。謝健提醒——漆畫的繁榮如果脫離了漆器文化,二者間喪失了聯系就會有大問題。未來要思考的是:漆的物作和藝作要如何融合,來實現技術狀態和文化層面的漆文化的整理與傳承。
其次,要突破小行業實現漆文化由內向外的繁榮和傳播。要走出行業的小圈子,突破“就漆論漆”的局限,否則就是行業內的“舊傳承”。要融匯漆以外的藝術形式靈感和可借鑒之處,來促進漆藝的創新(如雕塑與漆藝的對接和借鑒,漆在玻璃器皿的應用)。
第三,要有產業的大格局,發掘中國漆新的文化精神,面向公眾、面向世界塑造新的漆文化,形成大產業,實現更大的應用。建議產業資本對漆文化和應用前景進行更深入地了解。
以“平常心”推動中國漆產業創新
在短短二三十年間,新生代的年輕漆藝工作者,用匠心和情懷為傳統的中國漆“藝用”帶來了無限的可能,為超越傳承的中國漆產業新文化注入了趨向繁榮的精氣神。謝健就是有代表性的漆文化和職業漆藝領軍人物,他在古典傳統與現代傳統的讀寫中發現自己,實現了“文化全局觀中的漆藝研修與進階”。
談到中國漆產業的創新,謝健指出,首先要大力推廣中國漆的生活態,找到漆的應用價值和商業價值,實現漆的活態傳承與創新。中國漆不能僅僅局限于作為文化遺產來進行研究,而是要放在活態的、有進程的、持續性的時空里面去整理其價值,找到當下價值并發現未來價值。
另外,要為中國漆注入年輕態。傳承不能沒有年輕人,謝健希望青年人能夠學會欣賞漆器和漆文化,興趣為第一動力,責任感是保證能繼續做好、做深入的必備要素。這不需要機會主義,而是要有平常心,氣定神閑堅守中國漆的品格,要有跟蹤的研究和持續的論證,不斷地在調整和嘗試中找到自己能做的部分,從而實現創新。
最后,謝健對北大的學生們表達了祝福,希望新一代青年能夠超越“傳承”,心中有大格局和責任感,推動傳統文化在當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課后合影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