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通過提質工程、暖心工程、調零工程“三項工程”做好提質增效加法,通過專業支撐、管理服務和環境優化一體化,做好“作業減量”減法,切實解決家長急難愁盼問題,打造良好的區域教育生態,讓人民放心。
提質工程解民憂,家長放心
以教研轉型、課堂重構和管理升級一體化推進提質工程,破解作業減負難點,構建良好師生關系,讓學生學得開心,家長放心。
一是教研轉型,提質增效走“穩”。
通過迭代優化教研的人力、關系、空間、運行等結構,形成教研人才新布局、能量新鏈條、教研新場能、運行新形式、融合新局面的“五新”教研模型,實現教研轉型,豐富教研職能。
匯聚區域內各級各類名師、骨干教師和集團學科導師團、視導團等優質資源,形成教研人才新布局;貫通“區域—中心組—集團—學校—學校微團隊”五級教研團隊、教育專家項目組、集團教研共同體,多方聯合突破區域壁壘、校際壁壘和學段壁壘,形成教研能量新鏈條;多鏈優質教育資源匯聚流通,賦予教研新場能;在聯合備課、研課的基礎上,疊加聯培聯學、聯診聯評,展現教研運行新形式;開發“1+3”工具支架群:教研支架《區五步教研范式》+備課支架《單元教學設計指南》、課堂支架《課堂五維評價量表》、作業評價支架《作業設計評價量表》,彰顯教研科研融合新局面。
二是課堂重構,提質增效走“深”。
教與學方式轉變。堅持素養導向,立足國家課程,推進項目化學習,以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實。變知識學習為問題解決,以問題驅動學生持續探究,從學知識到學方法,進行知識建構;變知識傳授為項目驅動,通過情境創設,把知識融入情境,在情境推進過程中促進思維遷移,發展能力。在知識建構與思維遷移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依據“雙主五維”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聚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思維發展、目標達成”五個維度調試課堂,形成教學相長的中原品質課堂。
數字賦能。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教研提升、課堂環境、作業建設、個性化評價等環節,注重理論提升和實踐應用,為課堂提質增效開辟數字化轉型新賽道。《面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原區中小學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以“智”教與“慧”學開辟教學新樣態》《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質量的策略》《暖成長智慧評價體系》等國家、省級成果,充分展現了中原區師生的數字化素養。
三是管理升級,提質增效走“遠”。
明確“壓總量、控時間,調結構、提質量”的目標,做好作業管理和作業設計。
作業管理落實區校兩級管理機制。區級“三方六聯動”:“三方”即行政方、業務方和督查方;“六聯動”即督導科與各科室管理聯動、教研室與教研組業務聯動、教科室與科研團隊科研聯動、各科室與學校督導聯動、辦公室與學校問責聯動、校外監管科與校外培訓機構準入聯動。校級“雙線五責任”:教學德育雙線發力,通過年級長和班主任協調壓總量、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協調提質量、年級和班級動態協調各科作業調平衡,壓實校長、副校長、中層、年級長與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與班主任的五級責任。
作業設計基于學情差異,做好3個調整:調總量、調難度、調形式。調總量: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調整作業量的多少;調難度:根據學生學習能力,難度分為基礎型、拓展型、拔升型;調形式:作業形式分為傳統類、綜合類、實踐類,提高作業可選擇性。因材施教,開好作業超市,讓作業成為學生的自助餐,更加符合學生成長規律,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暖心工程紓民困,家長舒心
通過明方向、豐內容、優效果,一體化推進“暖心工程”,打通接娃急、輔導難的堵點,讓學生回歸校園生活,優化同伴關系,讓家長不焦急,平衡健康好心態。
明方向。堅持五育并舉,落實課后服務時間“5+2”,以“1+4+N”明確任務定位。“1”,第一時段為作業完成和輔導;“4+N”,第二時段為思政教育、法治教育、科學教育、體育教育和N個自選項目。
豐內容。實施具有區域特色的“立德、生活、生存、生命”品質課程群。立德課程重在培根鑄魂,從思政、法治等方面開發。生活課程培養學生生活能力,從田園、烹飪等方面開發。生存課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OM、編程、人工智能等方面開發。生命課程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從心理健康、體育運動等方面開發。學生按需選擇,以五育融合彰顯課后服務優質性。
統籌協調區域內館、院、站、基地、社區、高校等社會資源,以“雙進”為突破口,引進優質資源進校園、組織中小學生進基地,確保課后服務多樣性。
優效果。全區實現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學生全覆蓋,確保課后服務公益性。區域在教師住房、子女入學、彈性上下班、調休、補貼等方面,依法依規給予適當照顧,讓教師教學更舒心,確保課后服務平穩著陸。
調零工程化民愁,家長寬心
通過零起點、零距離、零差異,一體化推進“調零工程”,治理家長入學愁、育娃愁、擇校愁痛點,實現入學零起點、溝通零距離、選擇零差異,讓家長心態調零,讓親子關系和諧,家長寬心。
一是科學銜接零起點,入學適應不用愁。
堅持零起點教學,以“兒童”為核心,以“游戲”“課程”為雙翼,以專題研訓、聯合教研、家園校社協同等“五協同”推進幼小銜接。幼兒園將入學準備的目標和內容有機融入幼兒生活和游戲活動之中,培養有準備的兒童。通過制訂個性化入學適應方案、開發實施入學適應課程,培育有準備的學校。
二是家校溝通零距離,家庭育兒不再愁。
以家長需求為導向,圍繞生涯教育、生活教育等內容,研發實施特色家校課程;以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愛在中原·蒲公英護心”項目為暖心點,開展“護心”項目,為家庭提供“護心”心理幫扶,呵護孩子健康成長;以家長沙龍和家長互助工作坊為破題點,搭建交流平臺,讓家校溝通更聚焦。
三是入學選擇零差異,生娃不愁上好學。
為化解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與家長“上好學”需求之間的矛盾,緩解家長焦慮,中原區以集團化辦學努力實現校際零差異。
聚焦集團內涵發展主要任務,發揮集團引領校的文化、制度、規范、示范引領作用,激發各集團學校辦學活力,以聯學、聯評、聯培、聯研、聯動“五聯合”為策略,以走校跟班、走校科研等“七走校”為路徑,倍增優質資源,實現學生共育、教育共生,形成“共融共長,共享共進,共創共生”的教育新生態。
四是總結分析明方向,堅定信心。
中原區提質工程成效顯著,先后獲得了河南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先進單位、河南省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示范區,3個案例入選教育部案例,1個案例被認定為河南省教育數字化轉型十大典型案例。暖心工程效果明顯,獲得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示范區。調零工程社會滿意,先后獲得河南省幼小科學銜接實驗區、河南省教育系統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單位”、河南省首批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改革先行區、鄭州市首批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1個案例被評為河南省幼小銜接優秀案例。
今后,中原區將持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繼續提高課堂效率,充分彰顯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和民生屬性。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