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義務教育學習已基本建立學校主導的“基本托管”與“素質拓展”相結合的課后服務模式。印發《廣州市教育局關于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負全力做好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實現校內課后服務“五個100%”,即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實現100%提供課后服務、100%制定課后服務實施方案、100%“5+2”服務時間達標(每周5天、每天2小時)、100%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市11個區100%建立經費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體制機制。廣州市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引進第三方非學科類機構入校提供課后服務的通知》《廣州市教育局關于加強校內課后服務第三方機構管理的通知》,各區建立了第三方非學科類社會機構名單制度和評估退出機制,加強全過程質量監督和大數據集約管理。逐步清退不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加強課后服務規范管理,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二是加強經費保障。建立健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體系,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托管服務財政補助政策,出臺了《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托管服務財政補助辦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課后服務補助標準,保障公辦學校托管工作的正常開展。制定校內課后服務收費相關政策,并且完善在校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取酬機制,提升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
三是提高課程質量。在“全覆蓋、廣參與”的基礎上,校內課后服務同時強調“上水平、強保障”。各學校嚴把進口關,根據學校發展需求和學生情況引進優質社會第三方機構,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滿足學生多元需求。如廣州市白云區以推動少年宮轉型為抓手,整合平臺、師資、課程、場地等優勢資源,為全區家長與學生提供公益普惠優質非學科類培訓服務,協助區教育行政部門全面統籌區內學校體育、美術、科技教育、勞動教育等工作,建成“校內和校外、課內和課外、興趣和競技”相融合的區域非學科類教育管理中心。另一方面,借助高校專業特長,加強志愿服務,結合高校辦學特色,組織師生志愿者到中小學提供科技、健康、藝術教育等課后服務支持。如廣州大學成功申報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廣東音樂),到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教學推廣。廣州醫科大學打造健康教育進校園的實踐育人品牌,深入全市300余所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健康教育宣講。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小學校、幼兒園和企業共建“廣州體職院幼少兒體適能促進產教融合學院”,實現教學與實踐無縫對接。同時,依托高校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實踐和探究活動。如南武中學在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教授科研團隊指導支持下,激發學生創新潛質,提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效。中山大學組成“科技教育導師團”,按照“依托中大、整合資源;基于課程、平臺打造;項目支撐、成果提升;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的模式,指導華師附中、中大附中等學校打造云梯計劃、菁苗工程、計算機俱樂部、學校科技節等一批科教品牌。
四是試點開展假期托管。2021年暑期起,廣州市試點開展校內課后托管服務工作,每區自主選取不少于2個學區(片區)、開放不少于5所暑期托管學校,學區(片區)內學生以就近和自愿原則參加托管服務。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