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旺業甸學校的一堂英語課上,初一學生李浩軒正用英語向小組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校園設施英文標識方案”。這個曾經英語成績并不理想的鄉村少年,如今能流暢使用現在進行時描述校園活動——這是包頭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項目式學習教研團隊”在鄉村學校推行項目式學習(PBL)教學法的生動縮影。
項目式學習(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它通過設計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項目,引導學生在探究和合作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作為高校教師幫扶鄉村教育振興的成果,為期一年的實踐使學生英語平均分提升7.8分,課堂互動率提高34.3%,為鄉村英語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旺業甸學校初中部的英語教學曾面臨資源匱乏、方法陳舊、學生基礎薄弱等多重瓶頸。2024年4月起,包頭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項目式學習教研團隊”通過三個月的田野調查,確立“以真實任務驅動語言學習”的改革方向,構建“三維四階”教學模型:以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為三維目標,按“情境激活—知識建構—項目探究—素養遷移”四階段實施教學。以學生對校園生活、家鄉文化有強烈表達欲為項目設計的切入點,讓學生從描述身邊事物入手,打破語言學習的陌生感。
在一次以“Our School Life(我們的校園生活)”單元為基礎的項目課上,教師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從單詞和課文開講。而是通過播放一段生動的校園生活視頻,向學生拋出了一個驅動性問題:“我們如何向新朋友全面介紹我們精彩的校園生活?”問題一出,課堂瞬間“炸開了鍋”。學生們被分成不同的小組,圍繞“我的校園設施”“我最喜歡的課程”“我們的課后活動”等子主題展開探究。為了完成最終的項目報告,學生需要采訪教師和同學,需要實地考察和上網查閱資料……過去被動等待知識灌輸的學生,此刻成了學習的主人。一個看似簡單的項目,將聽說讀寫、團隊協作、信息篩選、公開演講等能力訓練巧妙地融為一體。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知識不再是孤立的記憶點。當小組需要描述日常活動時,他們自然會去探究“一般現在時”和“現在進行時”的區別與用法。教師適時介?,針對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開展“微型語法工作坊”,提供“支架式”幫助。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需求中被學習,學生們真切地體會到“語法是用來表達的,單詞是用來溝通的”。
在項目最終的匯報展示環節,各小組輪流上臺,用英語展示他們精心制作的海報、PPT 和短劇。臺下的評委不僅有教師,還有同學,他們從內容、語言、創意、協作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每個學生的努力都被看見,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學生正在表演英語劇
經過一年的指導和訓練,教改的效果清晰地體現在數據上。初一年級整體的英語平均分從56.4分提升至64.2分,增長了7.8分。而作為實驗班的初一(1)班,平均分更是從59.2分躍升至68.3分,平均增長了9.1分。
一次成功的課堂實驗遠遠不夠,必須構建一個系統性的支持體系,才能讓變革持續發生。在為期一年的服務中,教研團隊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在教師賦能方面,教研團隊深入鄉村課堂聽課、評課16次,組織3次教學研討,與本地教師探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等問題。包頭師范學院教研團隊成員與本地教師參加前沿領域學術會議和培訓,為教師舉辦2次線上專題講座,培訓22人次,打造“帶不走”的隊伍。
在學生學習體驗上,考慮路途遙遠,項目組通過智慧教室進行8次線上授課,8名優秀大學生帶來8次線下課程。還組織4次英語角活動,成立英語俱樂部,通過排演英語劇、學唱英文歌等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玩轉”英語。
學生在元旦聯歡會上唱英文歌曲
針對學校教學軟件資源匱乏的問題,教研團隊搜集、整理了海量的電子教學資源。構建的數字資源庫包含 214 個語法講解視頻、10個閱讀技巧視頻、15個寫作話題以及24講聽說訓練課程等,為全校師生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數字彈藥庫”。
包頭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幫扶項目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范本,證明引入先進理念并輔以系統支持可激發鄉村學校內生動力。項目式學習應用回應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實現角色轉變。盡管PBL推廣存在項目設計難度大、對教師要求高等挑戰,但政府、學校及社會力量的協同聯動可為教學創新營造土壤,致力讓更多鄉村課堂“活”起來,助力鄉村孩子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