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熊杰 通訊員 李靜 諸姮)最近,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其借助光亮的調節,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這種吸附劑還能將吸附的鹽離子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志《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咸水脫鹽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一種重要手段。目前的脫鹽技術主要有熱法脫鹽、膜法脫鹽和利用吸附劑脫鹽等。據了解,現有的吸附劑在吸附去除鹽離子后,大多需要使用化學試劑或提高溫度等手段實現吸附劑的循環利用,存在著二次污染或能耗較高的問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方法的應用。
廈大合作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螺吡喃”的物質在黑暗或者紫外光照射下可轉化為具有正負兩性離子的狀態,并在可見光照下恢復原狀。“螺吡喃”這種在黑暗狀態下呈現的正負兩性離子,正好可分別作為陰離子和陽離子的吸附位點,吸附去除水中的鹽,因此可以利用它“遇暗變陰陽,遇亮則復原”的奇妙特性,借助光亮的調節,完成鹽離子吸附和析出的過程,從而實現咸水脫鹽和循環使用的“雙重目標”。
據了解,以目前廣泛使用的反滲透膜法對2233毫克/升濃度的淡鹽水進行脫鹽時,淡水獲得率為70%,每噸水需消耗0.38度電。而使用新方法對同等濃度的淡鹽水進行脫鹽時,淡水獲得率為88%,制備每噸淡水消耗0.11度電。
以膜過程和吸附技術為研究重點的區然雯團隊,近年來在可持續水處理方向上進行了系列深入研究。區然雯透露,下一步,團隊將在此次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研發針對性吸附鹽湖和海水中鋰離子或工業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吸附劑。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