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讓地表地下“連”起來,地質人才強起來——東華理工大學新工科建設探索紀實

發布時間:2020-08-18 作者:徐光明 陳晶晶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上個世紀末,“玻璃地球”計劃開始在澳大利亞實施,目的是應用地質、物探和三維可視化信息技術,使大陸表層“像玻璃一樣透明”,以便研究地球深部構造及演化、探明礦產資源儲存及對地質災害預警等,隨之各國掀起了新一輪深部探測的熱潮。

作為老牌地質院校,東華理工大學也吹響了“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號角。該校探索出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技術剖析地下地質結構與鈾礦勘查,在其精度和應用效果方面走在了國際前沿。近兩年,學校相繼獲批全國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和全國首個旅游地學與規劃工程新工科專業,自此新工科建設在東華理工轟轟烈烈展開。“我們要始終高舉核、地兩桿大旗,充分發揮該新工科專業‘頭雁’效應,扎扎實實推進新工科建設,打通核地學人才滿足社會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為服務國防建設和江西發展提供人才與科技的強大‘核動力’。”東華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柳和生表示。

八年磨一劍,向地球深部“進軍”

“它具有二維平面圖無法比擬的優勢,其立體可視化表達方式使我們對地質深部構造一覽無余。”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261大隊能源礦產院副院長姚亦安說到三維地質模型時異常興奮,與此結緣是在2013年,該隊在開展找礦項目時遇到了技術難題,因為探測至基底界面時,發現含礦條件并不好,他們曾一度失去了信心。

就在舉步維艱之際,東華理工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科技創新團隊為他們帶去了希望。依據地球物理探測數據和大隊多年鉆孔資料,該團隊利用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技術建立了三維地質模型。他們驚奇地發現:在基底更深處,構造交匯部位礦化比較集中,甚至會成群成組出現,且礦化品位比較好。同時,更為精準的礦化預測有效降低了“盲目”鉆探而產生的巨額成本。依據該鈾礦勘查線索,該隊僅在二十一號礦帶的鈾礦開采量就從原來的100多噸飆升至10倍,經濟價值達數億元。這項技術還相繼被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武警黃金部隊十支隊等20多家單位應用。

2018年,在中國地質學會組織的成果鑒定會上,“相山火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被評價為“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技術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獲得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一等獎、2018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攻堅克難,培養出數百名本碩博畢業生

“上山背饅頭,下山背‘石頭’”,這是每一位地質人野外工作的“標配”。其間艱苦不僅僅是靠雙腳去記錄和丈量每一寸山川,也是對毅力的考驗。上山的路可謂步步艱辛,要在一兩米高的荊棘中砍出前行的路是極其艱難的,即使高薪聘請的當地農民也常常因困難而罷工,所以他們往往還兼具“農民工”的身份。“山路崎嶇陡峭,叢林危險重重,能布置好探測儀器、采集到典型巖石樣品便是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事。”該團隊野外調查負責人周萬蓬副教授感慨道。

為高效完成項目,克服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難度,林子瑜教授硬是跨地質專業啃下了物探信息解譯這塊硬骨頭,融合多學科知識與物探人員一起對深部地質構造做出合理判斷。吳志春博士為熟練應用三維地質建模軟件,自學掌握計算機相關領域知識,如今30出頭的他已是一名響當當的三維地質建模專家了。當時的本科生鄧福理現已是內蒙古核工業243大隊的骨干了,當年無論是肩抗重物、包攬重活,還是通宵達旦整理數據,他始終樂此不疲。像這樣的團隊成員還有很多很多……

正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一批接續一批的攻克難關,為最終的項目成果奠定了堅實之基。團隊成員有的已成長為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雙千計劃”人才、青年井岡學者。項目組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包括博士后7名、博士10名,碩士和本科生200多名。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5部,獲發明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2項。參與項目工作的本科生,在全國地質技能大賽中分別獲得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3項。

反哺教學,“新工科”火花再迸發

“簡直太神奇了!亮麗多彩的色調、透明動態化的立體顯示……地質體由表及里的構造一目了然。不僅如此,模型可以被任意切割,也可以動態漫游,真正達到了‘隨時看、隨處看、隨意看’的效果。”鄧達振是該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大三的學生,他對老師首次在課堂上展示相山三維地質模型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除此之外,三維地質模型還具有分析、計算、快速成圖和輸出打印等功能。

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無形之中增加了授課難度。模型的運用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而且更容易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該團隊還開發了基于PDF、AR平臺的三維地質模型展示平臺,其成本低、實用性強、功能全、操作簡單,受到廣泛歡迎并被普及應用。

學校將科研成果搬上講臺的同時,還將其運用到了區域地質調查實習,首創了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實踐教學模式。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先進技術和方法,還培養了其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雖然教學效果顯著,但新問題隨之而來。學校在實習之前未開設三維地質建模相關課程,學生缺乏多學科融合的綜合知識,且對建模軟件熟悉程度不夠,學生的實習難度和工作量大大增加。此外,在原有學時計劃之上新增實習內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學習負擔,還可能會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時間。面對種種難題,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地學人才?一場育人的“頭腦風暴”正在東華理工大學展開。

學校多管齊下,計劃采用“4+3”本碩連讀培養方式,融合“地質學+地球物理勘探+信息技術”構建新的教育模式,在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之下設立“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新工科方向的同時,改造升級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從而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深部地質調查和找礦勘探人才。目前該方案已得到業內專家高度重視和充分認可。

地殼中的地質體是從地表連續延伸到地下的,但由于目前的地質類專業分得過細,地面地質調查與深部地質結構解譯由不同專業人員各管一段,給地質體整體結構探索帶來困難,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校長孫占學表示,“學校要把新工科建設作為綜合改革的‘催化劑’,主動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的交叉學科增長點,以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徐光明 通訊員 陳晶晶)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哟哟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人体模特|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专区免费|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1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一|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伊人 久久 精品|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_| 国产精品第一页第一页|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国产精品2018|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91gav|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主播一区二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182tv精品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