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音樂能否成為溝通人與機器的媒介?傳統國樂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尋求新的表達方式?日前,《弦外之音-聽見未來》創意音樂會在清華大學上演,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先生與清華大學“墨甲”機器人樂隊為觀眾帶來一次“打破次元壁的合作”,讓觀眾思考人與機器、科技與藝術、傳統與未來的多重關系。
音樂會總策劃、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表示,新清華學堂作為一座校園劇場,植根于學校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前沿科技成果。這場跨界音樂會不僅通過舞臺創作呈現學校里的科技和藝術成果,也嘗試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攜手藝術家傳播國樂、傳承優秀文化,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這場音樂會的跨學科應用,去定義新清華學堂包容、開放而創新的人文內涵,去搭建更富想象力的創意空間,去探尋劇場之于大學校園獨特的審美與文化符號。
據悉,9年來,新清華學堂和蒙民偉音樂廳共計舉辦高水平專業演出970場,涵蓋歌劇、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不同藝術類型,服務校內外大型活動1000余場次,并策劃有音樂新經典、花樣年華大學生舞臺藝術展演等演出品牌,舉辦了校園音樂節、戲劇節等主題藝術節,連續4年籌辦校園戲曲節,約100萬人次師生觀眾在這里得到了藝術的享受,助力清華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