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林煥新)隨著國家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各方面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上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遇到更多的問題,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始終在思考著,為了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營造全球共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和氛圍,就更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更加主動和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作為一支領導力量,不斷地貢獻中國智慧和呈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以參與國際組織為例,呂建認為,當前,相關的高水平人才培養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短板,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滿足國家的需求,特別是缺少既具備優良專業背景,了解我國國情,又能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未來可以掌握話語權的高素質領袖型人才。國際組織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參與國際公共政策制定是表達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渠道,當前中國人在國際組織中任職人員數量少、職位低和影響力小,與中國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稱。
因此,呂建建議在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制定政策,統籌資源,選擇若干所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試點,進一步創新培養模式,以本為基,本碩聯動,堅持開放合作,加強交叉復合,培養能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的未來領袖人才。
一是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強統一規劃。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18年曾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能力,加強國際組織等相關急需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加大雙語種或多語種復合型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但面對新形勢,需要進一步將培養國際化領袖領軍人才作為戰略工程,加大對一流高校培養國際化未來領袖人才的指導,制定具體的政策方案,設立專項計劃,更加有力地推動以“專業+”為基礎,通過開放合作和交叉復合,選拔和培養能在國際舞臺上大顯身手的未來領袖人才。
二是建立國際化領袖人才培養基地。遴選若干所基礎好、水平高的綜合性一流高校作為試點,建設國際化領袖人才培養基地,統籌資源,加強投入,構建平臺,創新模式。基地可以依托綜合性一流高校的優勢學科和跨學科支撐能力,在專業學生中選拔高質量有潛力有意愿的候選者,通過構建完備的平臺型復合交叉的培養體系,培養既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高水平的專業能力與素養,又具備多種講好中國故事的外語能力,通曉國際政治和國際規則的高質量人才。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對國際化人才領袖培養基地予以業務指導和經費支持。
三是制定長周期培養機制。根據國際化領袖人才培養的需求,探索建立本科—研究生的長周期培養機制。在本科階段仍以專業背景學習為主,從遴選出的有潛質學生中,有針對性地加強外語(不僅是英語)能力培養,以及中國國情、國際政治、國際組織等方面的課程訓練。在研究生階段,著重圍繞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等進行相關學習,通過中外聯合培養和建設全外語課程體系,做好與國際領袖人才培養緊密相關的特色培養項目,特別加強國際化的實戰訓練和實習實踐。
四是加強政策保障。在學生培養方面,制定相關政策保證本科—研究生的順利轉段,本研貫通培養,完成長周期學習。在基地遴選—培養等各環節加強引導,鼓勵各有側重地形成特色化方案,對基地增加資源供給。探索積極的培養和就業鼓勵政策,鼓勵優秀學生加入到未來領袖人才的培養。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建立健全能適應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的未來領袖人才培養需求的各領域專業師資團隊,同時,鼓勵積極引入由國際組織官員等組成的校外實踐課程導師團隊,建立校外實踐平臺,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實操能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