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大學是什么樣的?”“姐姐,要不要買床厚被子?”8月底,臨近開學,家住四川省雷波縣大杉坪村的余花帶著弟弟妹妹采買生活用品,在一聲聲詢問中,她對大學生活更加期待。
余花初中畢業后,通過四川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到成都的中職學校就讀,今年考上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成為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
除了余花,大杉坪村今年還有1名學生考上大學。據統計,這個不到1000人的小山村迄今已走出了41名大學生。
而十年前,這個數字還是0。
雷波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大杉坪村是生態搬遷彝族村,十年前,村里常常為找不到人當文書而發愁。“那時,有人能讀完小學就不錯了。”大杉坪村黨支部書記馬黑爾布回憶,教育水平低,觀念落后,直接阻礙了村里的發展。
隨著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接續實施,大杉坪村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從2015年起,四川省教育廳連續派駐該村5任第一書記和1名工作隊員。“每一任書記和隊員都把教育擺在突出位置。”現任大杉坪村第一書記、四川省教育廳派駐雷波縣駐村干部劉旭芳介紹,幫扶工作隊為學生協調獎助學金,實施“彝區孩子走出大山看祖國”“青苗計劃”等各類專項工程,并聯合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持續不斷為大杉坪村注入“教育能量”。
走進大杉坪村村委會,這種“教育能量”就有了直觀的感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杉坪村幼教點。四川省教育廳2015年協調資金新建了該幼教點,去年又協調撥付資金140萬元,推動校舍維修改造和設備設施更新。伴隨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教育在這里“萌芽”。
在村委會一樓,最顯眼的是一張大紅底色的光榮榜,榜上是村里目前所有大學生的信息,學生們考入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各類高校,教育在這里“開花”。
而在村委會辦公室里,文書銀子拉答在認真辦公,他是村里走出的第一名大學生,從成都大學畢業后,又選擇回到家鄉,成了村里發展振興的得力干將,教育在這里“結果”。
“我上學時得到了村里很多幫助,就想回來建設家鄉、回報父老鄉親。”每年暑假,銀子拉答都會邀約放假的大學生,在村里現身說法鼓勵孩子們好好讀書。
群山之間吶喊往往能聽到回聲,而教育的“回響”終將成為鄉村振興的動人旋律。
余花今年報的學前教育專業,“希望以后能回來當老師。”另一名考上西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吉柳呂各則報了護理專業,“此前弟弟妹妹常生病,我希望學成歸來照顧更多的人。”她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葛仁鑫 特約通訊員 劉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