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武漢·大國工業”是武漢理工大學課程團隊對標“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金課標準,精心打造的一門線上線下混合式通識創新課程。課程近三年8期評教分均分92.03(滿分92.5),線上慕課近4萬人參與學習,每期都獲五星滿意度評價。2020年獲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2021年獲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教學示范課程榮譽。
呈現高階性
工業人文兩交融“轉識成智”
“認識武漢·大國工業”課程以武漢的城市歷史和近代工業進程為線索,結合我國材料、交通、汽車、信息通信等行業的歷史發展與升級轉型,以九省通衢的“國之大城”對話百年滄桑的“工業智識”,融匯市情、國情、社情,以一城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以一城之奮斗見證時代中國之偉大。在教學目標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科技歷史與人文精神兩相織,潛移默化推動“轉識成智”。通過將偉大社會主義工業成就與愛國主義、大國重器與創新教育、工匠精神與勞動教育融合,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潤物細無聲。
課程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知識技能、方法能力、情感價值培養三方面彰顯高階性目標。知識技能目標上,依托學校“新工科”的教學科研優勢資源,依工強文、以文化人,全面拓寬學生多學科視野,提升學生跨學科知識儲備,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方法能力目標上,培養學生深度學習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與創新相互支撐的能力、專業與道德深度融合的能力。情感價值目標上,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高階價值思維,培養學生對祖國的高度忠誠感、對祖國偉大成就的認同感、對祖國未來發展的責任感。
課程設計了9章27節內容,形成完整教學邏輯與科學教學體系。以第六章“橋都傳奇”公開課“大橋:天塹飛渡 長虹在天”為例,本課教學以中國橋梁事業的百年發展為中心內容,通過歷史敘事回溯抗戰時期炸毀又復建的錢塘江大橋、新中國一代傳奇的武漢長江大橋、世界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這幾個中國橋梁建筑史上的重要案例,揭示我國橋梁事業從落后到趕超的歷史邏輯,同時凸顯中國建橋人的奮斗歷程和家國情懷。
突出創新性
架構“融課堂”教學新模式
課程在教學內容形式上突出創新性。一方面,全面整合教學資源設計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按照“線上自主學習”“翻轉課堂授課”“專家專題講座”“課外實踐活動”四個環節展開。線下主課堂由專職思政課教師團隊與相關專家聯合授課,以專題講座形式呈現。邀請頂尖科研專家、學科帶頭人,也邀請資深校友、政府部門負責人等,采用“主持人(15分鐘)+理論專家主講(50分鐘)+實踐專家主講(50分鐘)+專家對話(20分鐘)”授課模式,實現從“單向傳輸”課堂到“單向引導+雙向溝通+多方互動”課堂的改變。
另一方面,全面整合校社資源,架構了“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協同育人的“融課堂”教學模式,“海納百川”與“精準滴灌”滲透融合,借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校內外人員互動,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與全過程育人的“泛在學習”局面。
匯聚頂級學科百年底蘊充實“課內課外”。依托學校“新工科”的優勢資源,集合優勢學科的頂尖力量,產學研三結合。構建“主課堂+”立體教學模式,配套多層次教學團隊、多基地輔助場景,拓展課外教學時空。
集合科教區域優勢資源共建“校內校外”。校內課堂,建設跨區域、跨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專題專家庫”。校外課堂,培育校外定點實踐基地、思政課創新基地等,高校頂尖理論教育資源與社會優質實踐資源貫穿配合。
拓展教育教學新時空打造“線上線下”。全媒體教學技術手段融合應用,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慕課教學深度融合,利用好沉浸式智慧教室綜合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教學相長,也鍛煉課程團隊教師,培育課程發展的“增長點”。
增加挑戰度
鍛造師、生、課成長共同體
在增進學生良好學習體驗、著力培養學生素質的同時,還要想辦法增加課程挑戰度。課程團隊創設了以社會實踐基地、教師發展中心、師生研學中心、虛擬教研室為主的思政課教學創新平臺,積極鍛造師、生、課成長共同體。
社會實踐基地,鼓勵學生投入“走出去”社會實踐活動。目前已建設了7個課程定點社會實踐基地,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交并分享實踐報告,合理設計評分機制,提高實踐成績分數權重,多元考核。
教師發展中心,全面運用新媒體技術,綜合利用圖片、視頻、數據等多樣素材,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同時突出教師引導作用,通過名師教學培訓與競賽機制,協同備課、磨課、提高課,打造教學一線“大先生”。
師生研學中心,凸顯學生中心地位,師生一體研學,不斷發掘每課主題及環節設計上的巧思、深意、爆點,提升教學吸引力、感染力。同時形成教學支撐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
虛擬教研室,以課堂為陣地完善課堂坐標系,跨學科、跨學校與跨地區,利用名師引導、競賽推動的進階式訓練,積極開展師資培訓和學生競賽指導,師生一體發展,讓課程成為持續發力的教育教學孵化器,營造學習氛圍,在培育課程的同時培育人。
(作者單位系武漢理工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5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