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院院長談馬院 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
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踏上第二個百年奮斗新征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需要更加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強大指導作用。當前,做好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工作,對于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健康理論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以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健康理論根基為目標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建設工作,開展了大量創造性實踐探索,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前,針對中國民眾普遍羸弱、疫病橫行、缺醫少藥、人民健康沒有保障的情況,192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強調要“修筑完備的工事,儲備充足的糧食,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探索了“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合作醫療和赤腳醫生”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初級衛生保健制度的內涵淵源和典型實踐。進入新時代,堅持用中國式辦法解決世界性難題,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創造性地應對全球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更加突出。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人秉持大愛無疆、天下為公的思想,弘揚公平、正義的人類價值觀,堅持合作、開放、互利、共贏,摒棄甩鍋推責、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等逆全球化做法,緊緊圍繞健康這一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和突破口,促進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體現了大國擔當和責任。
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地區沖突事件、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等交織疊加,嚴重影響全球發展穩定大局。提高衛生健康水平作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共同價值觀,在推進全球思想交流、文化共融等方面,承擔著重大責任。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過程中進行的偉大探索和偉大實踐,對于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醫學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是中國衛生健康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中國實踐制度化和理論化、運用理論指導衛生健康發展實踐的重要使命和責任,需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更加注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理論探索,增強普適性、科學性,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共同挑戰;需要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健康理論根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設為目標,利用全球通用的語言體系、學術體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和先進之處,惠及整個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大力開展衛生健康戰略實踐學理化闡釋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我們需要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而中國的衛生健康實踐正是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源泉之一。
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需要基于中國實踐,大力開展衛生健康戰略實踐學理化闡釋,將實踐上升為制度、理論,才能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衛生健康領域馬克思主義學科化建設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創新性的衛生健康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民生領域衛生健康制度完善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醫學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需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衛生健康的重要論述,開展更加深入的理論化闡釋工作。
在推進衛生健康戰略實踐學理化闡釋過程中,需要注意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注意交叉融合,深刻揭示中國實踐背后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道理。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匯集了醫學、衛生管理科學、預防與公共衛生科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推進衛生健康戰略實踐學理化闡釋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綜合運用各方面的專業知識,構建科學的理論框架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健康制度的價值導向、發展理念、指導原則、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中醫藥、健康風險因素控制、衛生健康治理等問題,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充分論證中國實踐、中國做法、中國經驗的理論價值和科學內涵,不斷推進衛生健康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強化馬克思主義學科對衛生健康工作實踐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在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過程中,要克服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等問題,提高馬克思主義對實踐工作的指導作用,通過加強實踐應用增強學科發展的生命力。
加強馬克思主義對衛生健康人才培養的指導作用。鞏固馬克思主義在衛生健康行業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于衛生健康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醫學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融入醫學職業精神,推動醫學人才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整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健康人才的制度體系、理論體系和方法路徑。
加強馬克思主義對衛生健康工作的指導作用。中國特色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需要不斷適應新形勢、聚焦新問題,提出更加切實可行的指導建議。醫學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一定要聚焦重大理念、重大方針在實踐工作中的有效落實路徑、實踐方法等問題;一定要以衛生健康工作的實際問題、以人民群眾關注的核心利益為出發點,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提出符合整體發展目標、基本發展原則的指導意見;一定要基于現實狀況、客觀數據,注意采用科學的方法、嚴謹的作風,仔細探索求證評估相關政策措施的科學性、可行性。
加強馬克思主義對醫學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作用。推動馬克思主義進入醫學校園、課堂、學生頭腦,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在醫學院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各個專業的教學活動,加強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指導下的專業能力和技能培養;需要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課時,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和專業需求,開發適宜的課程體系、案例教學內容等,運用更加鮮活、生動的實例,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理念,貫徹到實際問題的解決、社會關切的分析和闡釋等方面,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發展路徑。
奠定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科繁榮發展基礎
新時代醫學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要將高質量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高層次機構平臺建設、高質量學術交流為突破口,注重資源整合、協同發展,奠定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科繁榮發展的基礎。
共同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學科建設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從整體上看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有數據表明,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高校已經擁有1440余所馬克思主義學院。然而,醫學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實力與綜合院校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今后,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工作,有必要從“轉”“引”“培”“立”幾個方面著手,突破人才發展瓶頸。“轉”,即從當前醫學院校人文學院等相關學科的人才中,遴選培養一批具有多學科背景的馬克思主義人才。“引”,即從我國綜合院校馬克思主義專業領域引進一批成熟型人才。“培”,即培養建設一批馬克思主義與衛生健康專業領域學科交叉碩士點、博士點,培養更多綜合型馬克思主義學科人才,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立”,即實施一批重點人才培養工程、擇優資助計劃、扶持計劃等,培養一批具有領導力、影響力的專業團隊、中青年杰出人才等。
共同建設高層次學術機構平臺。我國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普及率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當前需要更加注重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科高峰的建設,培養一批具有較高影響力、領導力的學術機構、學術平臺。不同的醫學院校可以結合自身優勢,開展跨機構、跨學科、跨領域合作,選取不同的建設方向和建設主題,集中發力、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學術聯盟和平臺,為我國醫學院校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發揮引領作用,樹立發展典型,開創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科發展新局面。
共同開展高質量學術交流活動。一是注意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實施一批重大研究項目、創新工程,探索機構、項目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推動學術研究人員專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形成更多高質量、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積極開展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學術活動的系統性、持續性,提高我國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活躍度、創新力,創設良好的學術發展環境,不斷改善衛生健康領域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氛圍。三是探索開展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評估工作,明確發展的優勢和長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推動醫學院校集中優勢力量,補足發展短板,形成特色鮮明、百花齊放的馬克思主義學科發展格局。
(作者系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5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