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關鍵詞:立德樹人
在同類院校中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突破校園圍墻將思政實踐基地建在西柏坡、設在鋼鐵企業,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為抓手推動思政教育下沉落地……近年來,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集聚各類資源、匯聚多方合力,探索構建了“理論鑄魂、文化固本、實踐篤行”高職院校“大思政”育人體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做法,其經驗成果在最近公布的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獲得一等獎。
理論鑄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互通互融
“如何度過大學生活?”“生活水平提高了,當代青年還需要艱苦奮斗嗎?”“我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社會理想與我有關系嗎?”……在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思政課堂上,類似關注學生思想困惑、回應學生關切的“菜單”比比皆是。“我們的思政課可謂有趣有料,讓我重燃奮斗之火。”該校已經專接本的學生梁振巍深有感觸地說,自從學校堅持問題導向,實施“點餐式”“故事化”教學以來,思政課已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熱門”課程。
學校強化思政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同類院校中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建成1門國家精品在線課和3門省級精品在線課,形成精品思政課程群;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為本,優化內容供給,配套開發出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程》等3部輔學讀本,推薦閱讀《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自編《百年青春—— —百篇黨史故事》讀本,讓思政內容“實”起來;統籌專業特色與思政底色,將鋼鐵精神——鋼鐵文化融入課程思政,自編《百煉成鋼—— —百篇工匠故事》,為專業課教師提供信手拈來的思政素材,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起來;強化問題導向,及時回應學生思想困惑,結合專業開發模塊化思政教學素材,實施“故事化”“點餐式”教學,讓思政課堂“活”起來,以全課程育人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正確的思想基礎。
文化固本,打造“鋼鐵精神”為核心的特色文化
“在冶金熔煉技術講解中把工匠精神融進來,培養技能的同時,通過大國工匠的先進事跡或者優秀畢業生成長故事,將執著奉獻、精益求精、敢于拼搏的優秀品質傳遞給學生……”每個月,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月波都會和材料工程系冶金教研室專業教師集體備課,探討如何將“鋼鐵精神”等更好地融入思政課程。
學校將燕趙民間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西柏坡精神等紅色革命文化、以鋼鐵文化為核心的現代產業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道德觀念及人文精神融為一體,形成具有家國情懷、紅色基因、鋼鐵精神的學校特色育人文化,凝練“鑄民族魂、琢大國匠、做鋼鐵人”育人理念,并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實施“文化賦能”等4項計劃,打造富有冶金特色、融入“鋼鐵精神”的校園景觀及文化群落,以文化潤心,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自強,實現“內化于心”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實踐篤行,“校地對接、項目帶動”實踐育人
“5年來,累計跨越25836公里,迭代志愿者2060名,服務時長321600個小時,為留守兒童提供學業輔導、文化推普等‘陪伴’9500余次。”這是該校眾多志愿服務團隊中的一支——“童伴同行”志愿服務團隊聚焦革命老區留守兒童,校、企、鄉三方聯動,打造的“童伴云自習”“童夢課程包”等板塊服務鏈,形成了“一對一”陪伴紅區老區留守兒童快樂成長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學校建立校地對接長效機制,將社會實踐活動列入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學分、設定時長、規范要求、全員參與,并創新實踐形式,打造“行走課堂”,實施六大實踐育人計劃:對接西柏坡等紅色教育基地,實施“紅色領航”計劃;對接張家口懷安縣等貧困縣村,實施“青春接力”共同成長計劃;對接社區街道,實施“微光公益”計劃;對接名企,實施“走進職場”實踐提升計劃;對接家鄉建設,實施“返家鄉”計劃和“創新創業”共育發展計劃。以項目為帶動,打造以技術服務為主的“青橙工作室”、以志愿服務為主的“華禮綻放”等多個項目品牌,以身體力行的實踐引導學生深化理論認知、增強信仰信念,實現“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集聚資源,構建“線上平臺、線下基地”育人載體
“從不知道到了解、感動、感興趣……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紅色記憶’實踐基地的魅力,每一次講解對我而言都是一堂生動的精神洗禮。”作為“紅色記憶”宣講團副社長,該校材料工程系大二學生蔣福德每周都要去“紅色記憶”實踐基地為參觀人員進行紅色宣講,自2016年該社團成立以來,宣講團已累計為6萬多人提供宣講服務。
學校構建智慧黨建組織育人、心云系統心理育人、到夢空間活動育人等線上平臺;融通政府、企業、社會等校內外資源,“一地一主題”,突破校園圍墻,將基地建在西柏坡、搬進抗大紀念館、設在鋼鐵企業、開到正定塔元莊,打造“開放式”思政教育基地;圍繞全方位素質培養,在校內建設“紅色記憶”展館等思政教育基地,郭海博鐵板浮雕藝術館等傳統文化基地,第二課堂體驗中心等素養培育基地,河北省金屬材料深過冷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專業實踐基地,國家級眾創空間等雙創培養基地,把思政大課堂建在實訓室、搬進學生宿舍、設到展室,通過構建“線上平臺、線下基地”育人載體,支撐“大思政”育人落地落實。
匯聚合力,完善全維度“四合”育人機制
“老師,我對于我們健康管理專業的認識有些迷茫,不知道和護理專業有什么不同。”日前,在該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問學中心,一名學生正在向學業導師田彥杰請教。自從學校探索建立了全省高校首個“一站式”學生社區功能型直屬黨支部,不僅實現了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由“被動”向“主動”轉變,而且還開展“書記、校長下午茶”活動,建立“輔導員工作室”和“問學中心”,開展師生對話,隨時隨地為學生排憂解難。
學校合匯多方育人力,強化組織保障,以全國黨建樣板支部建設為依托,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為抓手,推動思政教育下沉落地,形成黨委領導、學工牽頭、教師協同、支部引領、社團助力、輔導員入駐的多方聯動機制;合上育人課,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對互學”,建立與15個專業群相匹配的聯合教研室,形成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育人機制;合搭育人臺,構建政府、社會、學校聯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形成定點化、常態化、融入化的實踐育人協同機制;合把育人關,開展畢業生追蹤調研,開展企業家長滿意度調查,動態記錄學生思想、身心、文化、創業等素質,形成“學校—企業—家長”多主體評價機制,通過構建全維度“四合”育人機制,保障“大思政”育人行穩致遠。
【專家點評】
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學校落地見效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德育工作委員會主任 劉寶民
2022年職業院校立德樹人領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凸顯聚焦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聚焦關鍵課程和課程思政、聚焦育人體系和模式、聚焦文化傳承的時代特征。其中,一等獎成果《“理論鑄魂、文化固本、實踐篤行”高職院校“大思政”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結合高職院校“大思政”育人特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學校構建了黨委、學工、教師、社團等多方聯動機制,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互學機制,學校、政府、社會多方協同機制,學校、企業、家長多主體評價機制,形成了合匯育人力、合上育人課、合搭育人臺、合把育人關的模式,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目標,培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時代新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學校落地見效。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