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多月的企業實習實踐,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企業的工作流程、項目開展,也找到了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今年7月,李駿成為東莞理工學院機械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專碩”)。入校后,李駿就進入了企業開展實踐。而在此之前,學生一般需要先在學校接受1學年的理論學習,才能進入企業實習。
今年年初,為助推學校深化產教融合,努力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和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卓越工程師,東莞理工學院啟動專碩教育綜合改革,構建了“產—學—研—用”輪動的專業實踐模式。
基于產業需求改革專碩培養過程
“傳統專碩培養模式存在產教融合不深、學生解決復雜產業問題的能力不強、學位論文缺乏應用研究等問題?!睎|莞理工學院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認為,傳統專碩的部分培養階段需要優化。
這一認知來自學院的深入調研。在調研中,他們發現,由于部分專碩在入學第一年時忙于課程學習,導致學生的實踐經歷不足,從而對未來的研究選題感到茫然。此外,部分專碩在第一學年就參與了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進入第二學年后他們通常直接將該科研項目研究作為專業實踐內容。這就容易導致他們開展的研究與生產實踐連接不緊密。
如何為產業培養更具工程實踐能力的專碩?“廣東東莞擁有優良的產業環境和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學校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大力開展專碩教育綜合改革,夯實專業實踐環節、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睎|莞理工學院校長馬宏偉介紹,學校實行“產—學—研—用”輪動的專碩專業實踐模式。通過選題實踐、理論實踐、綜合實踐、迭代實踐4個階段,分別對應解決產業實踐、理論學習、科學研究和應用迭代。
專碩入學后,學校依托企業“張榜”的技術需求,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3至6個月的實踐。選題實踐結束后,學生對企業“張榜”的課題進行揭榜。
在企業實踐中,學生將發現的行(產)業亟待解決的技術或工程問題與自身的研究興趣、專業特長相結合,來確定自己未來的研究內容,并為學位論文選題作準備。隨后,學生回到學校學習課程,掌握解決問題的理論方法。學習結束后,學生再次回到行(產)業,將所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付諸實踐,嘗試初步解決產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或工程問題,實現研究與應用同步開展。
“先選題實踐,發現問題;再回歸,尋求解決方案;最后再實踐,解決問題。這與企業產品開發的流程不謀而合。”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彭祥燕說,在選題實踐階段,公司會先安排學生熟悉算法應用的場景,引導他們在解決真問題中歷練真本領。
為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深入行(產)業一線,學校還增設了夏季小學期,專碩開學時間定在7月。
“雙導師”為學生專業實踐護航
一入學就到企業實踐,給學生帶來了哪些挑戰?如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更多真本領?
“一開始會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工作。”東莞理工學院2023級機械專碩林婉婷,入學后就進入東莞市諾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習,并開展“行進輪對的超聲無損檢測”項目課題。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開展課題研究,學校安排校內導師,帶領學生初步認知、了解課題方向和內容。剛開始,林婉婷并不熟悉超聲檢測技術原理,無法掌握相關檢測設備的使用方法以及信號處理方法。學校導師便為林婉婷講授了識別、探測原理等理論,并提供了很多學習資料。
帶著學校導師給的理論“糧草”,林婉婷跟隨企業導師,進入企業學習產品的開發流程。在企業導師和其他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她逐步學會使用相應設備?!霸诠ぷ饔龅嚼щy時,企業導師會和我共同探討,幫我解決了很多疑惑?!绷滞矜谜f。
同時,學校導師會根據她的發展需求,教她前沿的理論、方法,幫助她破解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在學生進行產業實踐的階段,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協調配合,各盡其責?!睎|莞理工學院副校長徐勇軍表示,學校建立了由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組成的產教融合“雙導師”制度。學校導師負責傳授前沿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幫助學生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企業導師則從產業角度出發,助力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解決復雜工程理論問題。
“實戰打拼”讓學生練就真本領
“通過專業實踐,我掌握了更多專業技能。”東莞理工學院2023級電子信息專碩張永發表示,專業實踐提升了自己的團隊合作、創新等能力。
學校通過“產—學—研—用”輪動的專碩專業實踐模式,在產業與高校間架起了更為緊密合作的橋梁,促進了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該模式有助于實現專業教育與企業需求的同向同行,培養出更多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
“專業實踐改革在推進學生學到真本領的同時,對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實踐能力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鄙锱c醫藥專業研究生導師肖珊說,以往部分導師“關起門來”做研究,研究方向容易脫離產業實踐。這次改革要求導師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與企業導師共同解決企業研發和生產中的真問題,更好地培養企業或行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東莞市固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凌益民也發現,專業實踐是一個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的機會?!斑@有助于學生將學習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中,縮短從研究生到高級工程師的思想和業務距離。”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