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貴州。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為貴州公路建設常態。目前,貴州已建成的橋梁有近3萬座,有著“世界橋梁博物館”美譽的貴州,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高橋建設的“世界紀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確立了貴州“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的戰略定位,跨越高山峽谷、通往小康之路的橋梁是實現這一定位的關鍵,但這也對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以及企業的建橋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能持續推動山區高橋建造升級,培養更多高橋建設領域的“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筆者所在的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攜手行業頭部企業貴州交建集團,打造了“一橋一課一團隊”育人模式,開啟“共建專業、共育人才”的探索之路,助力山區高橋建造人才培養。
“一橋一課一團隊”即以梁橋、拱橋、斜拉橋、懸索橋四類橋為牽引,“一類橋”開發一系列課程、組建一個團隊。
以“一橋”為切入點,確定專業培養規格。學校擇取4類高橋建造的典型工程項目,緊隨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變化,對接貴州高橋建設艱苦環境的過硬素質要求和原創工藝工法的復雜技術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重塑職業素養目標和專業核心能力目標,確定山區高橋建造的差異化培養規格,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同時,針對企業重大需求,“一企一案”,開展學徒制、訂單班培養;依托重大高橋項目,“一橋一基地”,培養人才,以差異化人才培養充分對接產業人才需求。
以“一課”為突破口,實施一系列課程改革。學校通過重構課程體系,設置了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崗位課程、高橋建造特色課程、實踐教學4個學習領域,并在高橋建造特色課程中,針對高橋建造一線的施工、測量、試驗檢測、質量安全4個崗位,開發了8門崗位進階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同時,創新課堂形式,創設“工地課堂”,將課堂搬到工地、工地接入課堂,建立真實工作場景,打破課堂邊界。
以“一團隊”為保障,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學校打破傳統專業教研室分組,教師可根據自身特長,加入梁、拱、懸索、斜拉4類不同橋型的教學團隊,并持續跟進一類橋型項目的建造和技術動態,提升專業能力。同時,建設教師研修實踐基地及流動工作站,與企業專家和參建校友專兼結合、優勢互補,通過連續參與同類橋梁的建造、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個體與團隊、學校與企業共進式發展。
“一橋一課一團隊”育人模式解決了專業、課程、教師、學生4個層面的具體問題,創新提出的“面向區域發展,聚焦差異化專業培養規格;面向產業高端,聚焦特色化課程改革、結構化團隊;面向人人盡展其才,聚焦多樣化成長成才”的“三聚焦”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教育鏈、人才鏈銜接產業鏈、創新鏈的職教新要求。10年來,共有近5000名學生從學校路橋專業順利畢業,他們活躍在貴州高橋建造一線,例如,在世界第一高橋塔的平塘特大橋建設中,30%以上一線技術員來自學校路橋專業;由學校畢業生參與建造的眾多貴州高橋中,先后獲得4座古斯塔夫斯金獎(世界橋梁諾貝爾獎)、3座詹天佑獎、2座魯班獎、6座李春獎。同時,學校教師發展從個體提升向團隊共進轉變,建成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14個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創新團隊,學校專業集群效應也更加凸顯,以路橋專業為核心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成為國家級“雙高計劃”專業群立項建設單位,先后被全國幾十所院校以專題學習、成果借鑒等方式推廣應用。
(作者系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3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