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民是農業強國的建設主體,農民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其中,農民教育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民教育發展的高度。因此,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序有效推進現代農民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需要高質量農民教育教師隊伍的支撐。
建構教師標準框架,體現農民教育教師隊伍類型特征
農民教育教師標準是農民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制度保障。新時代,我們要從入職培養到持續專業發展,從教師到農民教育機構管理者,從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兼職教師等農民教育教師發展的全過程、全員和全方位構建體現類型特征的農民教育教師標準框架。研究出臺農民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作為農民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任用和評價的基本依據。以專職教師為主要對象,以師德為第一標準,按照兩個發展層級(農民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三級發展標準(初級、中級和高級)和通用標準的多維框架,構建農民教育“雙師型”教師的國家標準。
構建農民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打造教師隊伍發展平臺
深入實施五年一周期的農民教育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構建國家培訓示范引領、省級統籌實施、市縣聯動保障、校本特色研修的四級培訓體系。
在培訓項目開發上,利用中央部門預算資金,設立“農教國培”示范培訓項目,開展培訓團隊研修、校長培訓和教師培訓,發揮高端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鼓勵省市農業農村部門、教育部門和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分類分層開展教師培訓,區別來自企業兼職教師及新入職教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等,開展不同需求不同層次的培訓項目。
在培訓內容設置上,農民教育的教育性決定了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知識本位價值取向,它是產業技術思維邏輯下工作知識的學習(包括職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結合農民教育的產業導向,決定了其教師能力的內容維度是職業理論素養、產業理論素養、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與產業實踐能力的融合。
在培養模式創設上,構建共同體式的農民教育師資培養模式。需要政府部門、高等院校、行業企業、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科研院所等聯合起來組成培養共同體,根據不同分工共同承擔農民教育師資的培養任務。其中,政府部門承擔農業農村發展形勢與相關政策教學任務,高等院校負責師德師風、產業理論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的授課,行業企業負責實踐操作與技術技能傳授,涉農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負責農民教育適應性和應用性實踐,科研院所負責具有應用類的研發能力培養,從而打造具有實質性“雙師型”能力的農民教育師資。
在培訓方式創新上,建設教師線上進修公共服務平臺,擴大優質資源和服務有效供給。安排教師年度線上進修任務,學習“通識+專業+個性發展”課程,包括思政師德、產業技術教學、心理健康等內容;上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培養帶動區域骨干教師成長,輻射影響教師校長,工作室共享優質資源。
在培訓基地建設上,積極創建國家級農民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和全國農民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給予項目經費補助,充分彰顯涉農教育機構和涉農企業在農民教育教師培訓中的重要地位。
開展農民教育教師管理改革,加快教師隊伍制度創新
一方面,開展農民教育教師聘任制度改革。設置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尤其是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銀齡教師聘任崗,發揮企業、涉農院校等退休的銀齡教師、銀齡工匠作用,讓他們成為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兼職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的鮮活力量。支持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設立一批產業導師特聘崗,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員、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職任教、合作研究、參與項目等方式加入工作,推進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校企互聘兼職的教師隊伍建設。
另一方面,建立農民教育教師評價框架。通過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積極建構農民教育教師多主體、多維度、分類別的評價方式。首先從評價內容上,要將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體現農民教育教師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的“雙師”素質,要將教師參與農業經營主體技術應用、產品研發和跟蹤指導服務作為考核重要內容;其次從評價主體上,建立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業企業、農民教育培訓評價組織(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多元參與的教師評價主體;最后從評價對象上,要根據分類評價的原則,按照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完善評價方法。
提“質”增“量”,探尋農民教育教師培養經費未來出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五部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中特別強調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按照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理論中的受益原則,成人學習與教育經費主要由其獲益者,即政府、雇主、成人學習者、國際援助機構等共同負擔。其中,政府財政是成人學習與教育經費的最主要部分,起兜底性作用。同時,為確保弱勢群體不因學習與教育經費匱乏而“掉隊”,成人學習與教育經費應向弱勢群體傾斜。公共財政是資助弱勢群體參與成人學習與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建議國家在設置面向農民培訓的財政經費項目同時,增設農民教育教師培養專項經費,并以進修師資、國際援助機構出資等方式輔以補充。
(作者單位系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3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