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的命題,生動表達了教育與機械化、標準化的工業生產之間的顯著差異。“教育是農業,課程是農事”的命題,則試圖為守護教育的“農業性”提供范式支持。
1 沒有“農事”, 哪得“農業”?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這種教育模式以工業化社會的需求為導向,在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上進行了高度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安排,通過制定統一的教學要求和考核標準,確保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升。
不得不承認,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合法性”。重溫葉老“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的命題,并不是要回歸前現代的“田園牧歌”,而是要在“農業性”與“工業化”的辯證中,堅守教育本身的價值性與生命性。“農業性”是教育的價值維度,“工業化”是教育的工具維度。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在誕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不斷內置為“工業性”,遮蔽了教育“農業性”的本質屬性。葉老的命題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是制造“產品”;只有讓教育回歸到人的培養上來,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價值。
如何在“農業性”與“工業化”的辯證中守護教育的“農業性”呢?為此,在葉老“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的命題一旁,不妨再給出“教育是農業,課程是農事”的命題相襯托。只有課程教學的基本單元呈現為“農事”的形態,“教育是農業”命題才能成立。
《寂靜的春天》描繪了農業從自然耕作走向農業工業化的歷程及其帶來的生態災難。農業初期,農夫很少會遇到害蟲的困擾。隨著規模化、單一作物的種植,害蟲數量激增。為了追求農作物的大面積豐收,人們發明、生產和使用了大量的化學農藥,帶來了難以恢復的生態災難。農業的工業化模式追求標準化、規模化和高效性,而農業所根植的農事則更關注自然生長的節奏、土壤的差異性以及耕耘的細致程度。當課程回到“農事”形態,回到作為“農夫”的師生本人,回到作為“農村”的學校本地,才能扭轉程序化、同質化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尤其在信息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標準化的課程體系中更多融入創造力和個性化的發展,突破績效主義的束縛,走向立德樹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深化課程改革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2 課程作為“農事”的三個向度
“農事”作為課程的隱喻,強調教育的實踐性、綜合性與生態性,指向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課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生命成長、個性、興趣和創造力的看護、培養與引導。
其一,“農事”要求教學活動進行多維操作與多向調整。
任何一項教育活動,尤其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多維度的互動過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引導者、協作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乃至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豐富的反饋與調整機制。正如農事中的耕作、施肥、灌溉等環節,教育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因地制宜、靈活調整。農夫依據土地和氣候靈活行事,教師也需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和節奏進行調整。這種教學和學習,不僅依賴明確、系統的顯性知識,更依賴師生的默會知識,猶如“農事”中農人的許多經驗、直覺和策略,并不能完全編入操作手冊。
其二,“農事”指向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創新性和靈活性。
課程并非流水線的成品,而應是源于土壤的“在地生產”。校本課程作為“農事”理念的重要實踐場,是回應具體學生群體、立足特定教育土壤的生動嘗試。一方面,要從“落實”轉向“落戶”,積極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途徑和方式;另一方面,要通過調動學校資源、教師經驗、社區文化,開發、開設校本課程,實現課程內容的“本地化耕作”,增強學生學習的在地意義與生活感。要打破傳統課程教學“單一作物”模式,通過跨學科的整合與創新,采用項目化學習、探究式學習、情境模擬等方式,設計多元化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探索中獲得創新體驗和實踐經驗。這一過程正如農業中的多樣化耕作,只有多種作物共生,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其三,“農事”意味著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課程是農事”的圖景下,學生的多樣性、獨特性和選擇權得到尊重和呵護。荷蘭教育學者格特·比斯塔指出,不應將“學生”窄化為“學習者”,學生擁有不被學習的自由。這一自由不是放棄,而是建立在意義認同與自主成長基礎上的參與,是對“學習即生活”的深刻體認。
近代教育家、實業家胡汝麟在考察集體農莊時說,經濟不單是養活人的,人還要藉著經濟表現其生命作用:能自由施行自己的經濟計劃;能直接欣賞自己的勞動成績;能獨立處置自己勞動之生產。這與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高度契合。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勞動者與勞動成果的異化;勞動者與勞動過程的異化;勞動者與自我的異化。“農事”對農夫來說,既是生產形態,也是生活形態,還是生命形態。被異化的教育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將學習簡化為“結果輸出”;而“農事”所譬喻的課程則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成就感和存在感。這樣的學習不僅僅是認知層面的掌握,更是個體與世界、與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內在聯結。
新課程改革強調多元評價。在“課程是農事”的觀念下,評價不再將分數、升學這樣的“收成”視為唯一標準,而是更加注重過程性、形成性的觀察與回應。正是在這種持續的、富有意味的生命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成為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農業,課程是農事”,是饒有詩意的教育隱喻。新課程改革中,應不斷營造更多“農事”場景,在“工業化”的洪流中,培土、澆水、施肥、促根,為教育的“農業性”提供持續的養分。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8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