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葉文俊 尚紫荊)近日,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數字興農·智啟安陸”社會實踐隊深入湖北省安陸市巡店鎮,走進當地白花菜智能科技大棚,圍繞白花菜產業發展、品牌建設及農文旅融合等內容開展實地調研,探尋數字技術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看這組數據:溫度26℃、濕度65%、二氧化碳800ppm——這就是大棚的‘生命體征’。”技術員指著中控屏上跳動的數字,給圍攏過來的實踐隊員們講解。這座占地10畝的“蔬菜智能公寓”里,分布在角落的傳感器每30秒就會“眨一次眼”,把采集到的環境數據上傳至系統。
隊員們蹲在水培區旁,看著白花菜的根系在透明營養液中舒展。不遠處的立體管道栽培區內,西紅柿藤蔓正沿著智能軌道向上攀爬。大棚旁的電商運營中心里,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29歲的姚志武正對著手機鏡頭直播:“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咱巡店鎮的白花菜,智能大棚種的,脆嫩無渣!”這名返鄉創業青年,2015年赴湖南學習農產品電商運營,2022年帶著技術回到家鄉,牽頭成立了公司。
“以前農戶零散種植,收了菜愁銷路。現在我們搞‘智慧大棚+合作社+電商’,7000畝白花菜統一標準種、統一品牌賣。”姚志武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建設了白花菜產業基地,同時成立了安陸市巡檢果蔬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和白花菜協會,把多年的農戶零散種植轉變為集中規模種植。當年,全鎮種植面積擴大為7000畝,比往年翻了一番,鮮菜產量達8320噸。
“要是在營養液里加個傳感器,結合人工智能模型,就能實時調配方了。”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教師楊愛民的話,讓大棚里熱鬧起來。指著水培區的管道,楊愛民給隊員們舉例:“比如茄子缺鉀,系統能自動追鉀肥,比人眼判斷準多了。”
巡店鎮農業辦負責人介紹:“智能大棚投用后,蔬菜育苗周期縮短15天,單位面積產能提升30%,周邊菜農年均增收近萬元。”實打實的數據,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白花菜作為安陸特色農產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而李店鎮米粉同樣歷史悠久、口感獨特,兩者在產業融合、產品開發、品牌推廣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楊愛民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李店鎮米粉與巡店鎮白花菜融合創新的發展思路。
大棚里,隊員們有的蹲在傳感器旁記錄數據,有的跟著技術員學看中控屏,有的圍著姚志武問電商運營技巧。在泥土與數據的碰撞中,學生們讀懂了“產業興則鄉村興”的深意——鄉村振興的密碼,就藏在每一次技術的迭代里、每一份青春的堅守中。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8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