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家委會主任如何挑起共育大梁”——第二屆“家委會主任工作與發展”全國研討會,在深圳市光明區馬田小學舉行。會議由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全國家委會主任工作與發展研究聯盟、深圳市光明區教育局聯合主辦,深圳市光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深圳市光明區馬田小學承辦。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專家學者、教育管理者、家委會代表等1000余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共同探索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創新路徑。
聚力:形成家校社育人共同體
深圳市光明區教育局副局長曾廣波在致辭中強調:“新時代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結成共同體,家委會主任正是激活這一生態的關鍵引擎。”
深圳市光明區教育局副局長曾廣波致辭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家成在致辭中指出:“我們形成了新的協同觀、育人觀、家長觀、質量觀、效益觀,以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實踐,讓千千萬萬的力量匯聚成洪流,形成新的改革與發展局面。”
解碼:家委會主任勝任力模型
馬田小學副校長鄭燕妮分享了該校“1+3+N”共育方程式的實踐探索。“1”為核心引擎(校級、年級、班級、社團家委),以架構、機制、模式、賦能四種方式驅動家委聯動;“3”為課程、活動、評價三大共建支柱,構建育人“鐵三角”;“N”為多方資源,實現生態擴容。通過“1+3+N”共育方程式,家委會主任有效挑起共育“大梁”,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馬田小學家委會副主任陳芳分享了學校在家校社共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她提出,從“破界、聯動、賦能”三大方向發力:通過破思想、空間、角色、水平之界,拓寬共育格局;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立體網絡,聯動多方資源;賦能家委團隊與家長,提升組織效能與家長能力,打破傳統模式,織就共育網絡,致力于培養適應未來的“千里馬”。
破題:探討實踐模式與經驗
在深圳市光明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朱勝源主持下,多方代表通過圓桌論壇形式,共議深圳市教育創新改革“每周半天計劃”在馬田小學的落地實踐和啟示。
圓桌論壇現場
深圳市光明區教科院教研員帥飛飛表示,光明區經過實踐已形成學校統籌、家委會牽頭、社區聯動的課程建設模式,以萬物為教材,把世界作課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遷移能力。其中,家委會作為一支核心力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學教授宋嶸認為,社會資源是“每周半天計劃”開展的重要支撐。他表示將通過校外科普活動,向學生介紹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探索“讓前沿教師走進小學、讓小學生走進大學”的實踐模式,聯動家委、小學與大學科技社團,開展適合小學生的科研項目。
家長代表羅瑜艷分享了家委會在“每周半天計劃”中的參與、支持與貢獻。她提到,家委會與學校緊密合作,通過招募志愿者、分配任務及總結經驗,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家長不僅參與課程開發、上課,還負責紀律管理和影像記錄,為提升孩子們的實踐體驗貢獻力量。
學生代表洪開心也分享了參與“每周半天計劃”的“開心”體驗,“從虹橋公園到深圳灣實驗室,每次探索都充滿驚喜。感謝學校、老師及家長,將普通的半天變為我們的奇妙旅程。”
教師代表趙兆炯分享了馬田小學“每周半天計劃”的實踐成果與挑戰。他提到,家委會積極參與課程開發,如結合三年級數學教材與飛亞達鐘表基地合作開發的時間探秘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實施中雖面臨課程開發、安全保障等挑戰,但通過團隊協作,課程質量不斷提升,學生能力顯著增強。”
分享:共繪家委會建設經驗圖譜
上海市金山區亭林小學在會上推出了新書《共育之光:家委會主任的力量》。該書聚焦家校共育痛點,提供可操作策略與案例,助力家委會主任成長。書中構建“三維共識”“三有目標”“三者角色”培養體系,收錄家校治理工具包與四維評價模型,為家委會建設提供了可衡量、可迭代的路徑。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旗峰小學教師周煥容在發言中指出,在“教聯體”背景下,傳統家委會主任工作面臨職責模糊、溝通不暢、專業不足等問題。她提出,通過明確職責、構建溝通平臺、加強專業培訓,可實現家校社深度協同,推動“教聯體”政策有效落地。
江蘇省常州市龍虎塘實驗小學家委會會長張付科,分享了校家社協同育人背景下家委會的功能拓展與實踐路徑。他介紹了該校家委團隊與學校共情、共學、共行,不斷從“合作”走向“合一”的經驗。通過組織玩伴團活動、家長論壇等,家委會積極鏈接多方資源,實現主動創新,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家委會的力量,為校家社協同育人貢獻了寶貴經驗。
北京市順義區牛欄山一中實驗學校副校長李艷娟指出,新時代家委會主任正從溝通橋梁向資源樞紐轉型。她認為,通過建立三級家委會責任網絡、整合“百業導師團”與社會資源、搭建數字化成長平臺,可實現精準育人。同時,通過創新家風建設與價值觀培育活動,顯著提升家長參與度,共筑家校社育人命運共同體。
北京市順義區東風小學教育集團王闊校長分享了“雙螺旋家委會”協同育人新范式。他介紹,以家委會為樞紐,縱向建立“班級—年級—校級”三級聯動,橫向融合家校社資源,推動協同育人從“單點合作”向“系統共生”躍升。
把脈:探討家校共育新思路
在李家成教授的主持下,專家們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可持續發展展開了深入探討。
專家點評現場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委會原理事長程錦慧表示,走進馬田小學校園便深切體會到校家社協同育人的顯著成效。校家社協同活動立體多元,學校積極推進指導,家長委員會全力配合,專家學者給予有力支持,形成穩固的立體支撐體系。她建議各聯盟校總結經驗、整合資源,擴大合作影響力,完善協同育人體系。
中國教育報校家社周刊主編劉華蓉指出,家委會建設項目雖是小切口、小支點,卻能撬動教育生態重構。各聯盟校憑借“微創新”解決“大問題”,將碎片化行動整合為體系與經驗,引導、鼓勵并凝聚偶發及個體的教育熱情,形成可持續模式。未來,聯盟校可進一步擴充家委會范圍,吸納畢業學生家長、鄉賢等跨界人士,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邁向更高水平。
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執行主任周峰認為,家委會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力量,但如何讓其發揮積極作用是關鍵。家校社協同應相互支持、補充,而非相互替代。家委會主任需正確履職,學校需正面引導家委會發揮正能量,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順義區社區教育中心主任李建軍指出,研討會從去年聚焦“家委會力量”,到今年全力推動“家委會主任扛大梁”,可以清晰感受到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正蓬勃發展。順義區依托家校社協同機制,在提升教育滿意度、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收獲顯著成效,充分印證了協同育人的積極效能,未來還將整合家校共育合力,持續深入開展實踐探索。
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教授高慎英認為,家委會主任的角色定位正從單一職能向資源整合者、矛盾協調者和專業倡導者轉變。家委會工作要把握責任邊界,既要主動擔責又要守住底線,避免越界,以專業能力和教育情懷凝聚家校社三方力量,形成可復制的實踐成果,為家校共育提供新思路。
深圳市光明區教育學科研究院院長黃愛華認為,協同育人應追求深度,家委會和學校需積極行動,設計活動要避免流于形式,需指向方法,讓孩子有真實行動,從走馬觀花走向深度探索。未來,在課程資源建設上,要堅定推進深度育人,完善部門協作、學校主體、家長聯動、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馬田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蔡曉珊在總結發言中提到,過去一年馬田小學作為全國家委會主任工作與發展研究聯盟輪值主席校,積極探索家委會建設新路徑,賦能家委主任成長,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未來將繼續深化協同內涵,強化專業賦能,加強內外聯動,共促教育高質量發展。
馬田小學與北京市順義區東風小學教育集團完成了輪值主席校的交接儀式。新任輪值主席校校長王闊表示,將通過借鑒成熟的家校共育模式并搭建南北資源互聯平臺,開發線上平臺突破時空限制,努力構建校家社協同發展新格局。
輪值主席校交接儀式現場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