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是教育改革的“指揮棒”,區(qū)域層面的實踐則是這根“指揮棒”落地見效的關鍵載體。今年以來,周刊持續(xù)關注區(qū)域教育評價改革,從山東東營到成都青羊區(qū),再到長沙的探索,各地雖路徑有別,但共同指向一個核心——打破分數至上的桎梏,推動教育從“育分”向“育人”回歸。這不僅是政策要求,更是教育回歸本質的必然選擇。
區(qū)域推進教育評價改革,首先要重構評價邏輯。不能再用單一分數給學校、師生“貼標簽”,而應像多地實踐的那樣,關注“增值”與“成長”: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看教師教學能力是否持續(xù)提升,看學校是否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搭建平臺。這種轉變,能讓評價從“事后評判”變成“事前引領、事中改進”的工具,真正服務于人的成長。
其次,數智化與循證改進是改革的重要支撐。各地搭建的評價系統、數據平臺,讓抽象的“育人成效”變得可衡量、可優(yōu)化,既避免了改革“拍腦袋”,也能精準破解“減負”“五育并舉”等難題。更關鍵的是,評價不能局限于教育系統內部,還需聯動家庭,引導家長從“焦慮攀比”轉向“關注孩子長遠發(fā)展”,凝聚家校共育的合力。
當前,區(qū)域教育評價改革仍需更多聲音參與。每一地的實踐都是寶貴經驗,唯有通過討論、分享,讓好做法可復制、能推廣,才能打破改革“孤島效應”。期待更多人關注、參與這場改革,讓“育人”的初心貫穿教育全過程,真正實現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張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