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第二實驗小學學生在開展趣味運動。通訊員 譚云俸 攝
當前,有不少校長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但是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卻難以解決,如缺乏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咨詢場地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等,給校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實和有效領導帶來了障礙。上述困難的存在固然有其客觀原因,但是與校長有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工作的誤區也有一定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
校長的領導作用首先體現在思想認識上。現實中,校長有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思想認識上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校長將心理健康作為學生發展和學校工作中相對獨立的部分。這背后,是有些校長缺乏從學生整體發展的視角,去思考如何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并帶領教師有效開展相關工作的意識。例如,有的學校雖然在辦學理念或育人目標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但校長未對其進行分析整合,反而將心理健康歸為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之外相對獨立的方面。
二是部分校長將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心理疾病混為一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心理發展存在問題的學生,忽略對全體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有意識、有計劃培養。例如,面向所有學生的激發積極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構建友善的人際關系等內容常被忽視。
三是有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依賴專職教師,認為只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略了其他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重要性與價值。例如,忽略學科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中的作用,也忽視班主任在營造班級氛圍、給予學生心理安全感和歸屬感中的作用。若校長不帶領全體教師自覺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容易導致“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情況。
四是有的校長重視顯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及相關活動的開展,忽略了制度建設、人際關系和學校環境等“隱性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例如,有關積分評價制度過于強調外部激勵和學生間的比較,忽略了激發學生內在動機、關注學生個體努力和自我進步的內容,影響了學生自信心的發展和對學校的歸屬感。
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定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素養是學生發展的重要方面,且居于基礎性地位,應成為學校辦學理念和校風校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與積極樂觀等心理健康素養,本身就是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定位并非面向有心理疾病或問題的學生,其更基礎的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其積極的心理品質,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從功能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為預防、矯正和發展等不同類型。從具體形式上看,它既包括專門的心理課與活動,也需融入日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有關調查研究顯示,在應對自卑、消極被動、人際交往障礙、學業焦慮等問題時,班級管理、家校溝通、學科教學等日常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些日常工作同樣能有效幫助學生提升人際交往素養,增強心理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提升學習興趣以及調節學習情緒。
因此,校長既要重視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的作用,又要提升所有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發揮他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貼近學生的優勢,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以滿足學生日常心理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那些深受學生喜愛、班級管理有成效的教師,他們的工作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校長要重點挖掘并發揮這些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同時,校長還要認識到,學校制度建設與實施、活動開展、校園環境等“隱性課程”對師生心理健康同樣具有重要影響。例如功能分區合理、安全舒適、溫馨美觀的校園環境,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機會的校園活動,這些隱性要素,都能有效增強學生在學校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激活校內資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校長在思想層面對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恰當認知后,若要更有效地領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從以下具體方面推進實施:
一是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學校理念相整合。校長可帶領學校干部與教師挖掘、豐富、深化和凸顯學校辦學理念、育人目標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充實其具體內容,引導教師正確理解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并面向家長進行宣講,使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家校的共識。
二是依托“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是在實踐中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的重要抓手。當前,“五育”與學生心理健康的融合多聚集在內容的挖掘上,如語文課中的情緒情感體驗和表達、歷史課中的人物挫折應對分析、體育課中的心理韌性提升等。但實際上,除內容層面外,此前提到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情緒調節、學習策略指導等,對學生心理發展同樣重要。校長要引導教師深入認識這些維度,除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還要將上述工作納入“心理健康融合課程”的范疇,將此類工作轉化為有意識、有計劃的常態化實踐,更好地發揮教師在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緩解學業焦慮、改善厭學情緒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建設協同發展的教師隊伍。一方面,校長可安排主管干部牽頭,聯合心理教師分析本校學生心理發展現狀,再聯合教學干部、教研組長和年級組長精準策劃有針對性的校本培訓與教研,提升全體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素養。另一方面,校長要注重“關鍵教師”的經驗挖掘??砂才判睦斫處熍c優秀班主任、學科教師等合作,提煉其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充分激活校內已有資源,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貼合本校實際情況,切實增強全體教師的自覺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四是建設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涉及方方面面,校長可結合本校實際,從服務學生心理發展的角度,在優化“隱性課程”方面有針對性地總結現有經驗、優化不足。通過一系列舉措,切實增強學生在校園中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助力學生構建志同道合、友善互助的同伴關系,提升其團隊意識,進而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積極進取的心態,讓學生切實感知校園生活的愉悅與幸福。
?。ㄗ髡呦当本┙逃龑W院教師。本文系北京教育學院學科創新平臺“小學生自我發展教育”和“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全員心理健康教育素養提升實訓”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2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